《文化传承: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的幼儿个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组组长:贝勤英、毕飞虹
一、课题背景
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在改革的浪潮中找寻自己的发展基点,如何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是每个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奎洛兹认为:“课程改革是一切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要从本土知识与内在发展的角度重建学校与本土社会的关系,培养具有本土意识、知识、态度、信念和生活能力的新型人才,促进本土社会的内在发展”。从教育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各地地方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园利用“地域文化”优质资源纳入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如何在课程中利用古镇特有的资源开发属于自己的微型课程,对文化的传承和幼儿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文化传承: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文化传承就是指这两种财富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是在继承与发展中让传统文化得到提升。本课题中指我园在构建古镇文化微型课程的基础上,对家乡特有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试图在幼儿的心中播下古镇文化的种子,为幼儿一生的修养奠定基础。
2、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微型课程又称“课程组件”,是当代教育系统中编制课程的一种形式。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是指教师通过对家乡特有的文化教育资源(丝绸文化资源、农耕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景观文化资源和古名人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有效地开发和运用,给幼儿营造内容丰富、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幼儿发展需求的古镇文化体验坊,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快乐地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文化的根基,最终形成一门有古镇文化特色的微型课程。
3、幼儿个案研究:“个案”一词来自于拉丁语“casus”,字典解释为“以个人一句处理一些特殊情况,特别是将它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例子。”从一般意义上看,个案研究就是解剖“麻雀”,但这里所说的“麻雀”不一定是一个个体,它还可以是一个特定事件等,传统的试验方法是通过精心选择的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对比研究,探索某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规律,而个案研究是对特例的研究,本课题旨在针对幼儿某个特有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是我们课题组教师在正式或非正式活动中,观察幼儿在某一情境中的语言、行为等,分析其蕴含的教育原理,以小见大,从而发现幼儿学习的特点,有利于找寻适合幼儿的教育,并逐步完善我园的园本特色课程。
三、国内外研究同一领域
随着信息时代的迈进和中西文化的配合,世界各国面临现代文化传统、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如何借助完善的学校教育使古镇文化在幼儿中有效传承,为古镇文化留存创造新鲜的血液,这是各国学校在教育方面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而欧美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但从我国目前的课程安排来看,古镇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比例非常小,学生通过学校和课堂接触古镇文化的机会极少,对古镇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策略研究、个案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探索,更多的集中在民间风俗、民间游戏上的研究,对个案只有初浅的观察,而古镇文化资源的个案研究作为其中的课程资源缺乏系统性、理论性和可持续性。《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所以本课题在此层面上开展研究与探索,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
四、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为幼儿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经验和做法,试图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收集、发掘和描述园本课程对幼儿发展影响的因素,分析幼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提供指导方法、观察角度和有效策略等,寻找促进幼儿发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本课题更有助于把园本课程的研究推向纵深。
2、创新之处
古镇文化的存在表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本课题尝试把古镇文化资源与幼儿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幼儿园课程探索的新主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之举,在此过程中让幼儿对古镇文化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努力寻找古镇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契合点,以期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并在实践操作层面做一些研究,探索出对我园具有指导意义的实施策略和典型个案研究,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案集。
五、支撑性理论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幼儿提供更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鼓励幼儿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而古镇特有的文化资源,幼儿从小就耳濡目染,经过一系列完整、系统的课程活动,使幼儿更为熟悉家乡特有的文化,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2、后现代课程观: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话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幼儿与幼儿的对话,教师与情境的对话、幼儿与情境的对话,在对话网络中,幼儿积极地主动的寻找发展与建构的意义,进而发生转换,教师也同时获得发展与成长,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状态,分析其蕴含的教育原理,促使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
3、儿童中心论:是由提出来的,他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孩子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孩子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孩子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时观察、记录、反思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为古镇文化的传承奠定一些的基础。
六、研究目标
1、本课题研究旨在了解幼儿在古镇文化微型课程活动中的一些 “表现”,教师要善于在观察中捕捉“个案”,从而由点及面、以小见大,了解幼儿的兴趣点与发展规律,让幼儿对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家乡有一个深入、系统的了解,在幼儿心中种下文化的因子。
2、本课题研究旨在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古镇微型课程的能力,并善于在日常活动中关注幼儿的“言”“行”“为”,了解个别幼儿的个别行为,提高课堂观察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使之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3、本课题研究旨在形成文化传承中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的幼儿个案研究集,了解园本课程开展中幼儿的兴趣点、个别幼儿的典型行为,了解课程对幼儿的影响,从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园本课程。
七、研究内容
1、文化传承中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的幼儿个案跟踪观察研究
研究重点:在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开展中,运用跟踪观察的方法,对特定的某一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及时记录幼儿在课程的各种“言行”,找寻其“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中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的幼儿个案片断观察研究
研究重点:在课题研究中,用随机观察的方法,及时捕捉课程中孩子的表现,如一个突发事件、一种互动行为、一个教学片断等,了解幼儿的现有经验,并逐步完善课程内容。
3、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实施中不同年龄段幼儿个案比较观察研究
研究重点:主要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同一课程开发中的 “表现”,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相同点和相异点,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初步揭示其教育规律,更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
八、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起始阶段,以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为参考,收集有关本土化教育方面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从中筛选出适合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活动内容,供研究过程随时查阅,保证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2、行动研究法:开展各类研讨活动,如沙龙、心得等活动。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通过观察、引导、反思、评价、分析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总结、调整方案,在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将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3、经验总结法:对各课题实施过程及时回顾、总结、反思,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并指导各研究组作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工作。
4、个案研究法:是对个别的、典型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研究的—种方法。
5、观察法:是被观察对象处在自然状态下,由研究者通过眼看、耳听、手记直接观察对象的言语、动作、表情等外部表现来收集材料的方法,为教师开展活动奠定基础。
九、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1、组织准备,成立课题组。
2、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子课题申报工作。
3、收集资料,组织子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的操作方法。
4、建立课题组汇报交流和研讨制度。
(二)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2月)
1、全面实施子课题研究方案。
2、进行阶段性检查和小结,调整下阶段的研究工作。
3、做好子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与整理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
1、整理各类资料,形成文化传承中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的幼儿个案研究集。。
2、撰写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3、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价鉴定。
十、预期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负责人 |
《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的幼儿个案实践研究》 |
论文 |
2016、4 |
钟彩利 何雯倩许圣贤 |
《文化传承中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的幼儿个案研究集》 |
个案集 |
2016、5 |
范清华夏静
钮丽芳 沈建芳 |
《文化传承: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的幼儿个案研究》 |
研究报告 |
2016、6 |
贝勤英毕飞虹 |
十一、课题组成员组成与分工
课题负责人:贝勤英 毕飞虹
课题组成员:范清华 钟彩利 何雯倩 许圣贤 夏静 钮丽芳 沈建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