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勤英:各位子课题组成员,我们的子课题已经开展了两个学期,相信大家对我们的子课题已经比较熟悉了,今天的沙龙是让你们大家谈谈前期课题开展中的感受、心得、有效经验及一些建议,大家各抒己见。
毕飞虹:在之前开展的课题中,我对于我们的课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刚开始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了解,在课题中我感受到了特别是“蚕丝文化”对孩子的一些意义,对于现在的很多小朋友他们对于“蚕”都是知道的,因为有些家里面也是会接触到的,但是深入的接触那就不多的,他们不了解蚕的一生是怎么样的,也不知道蚕吃桑叶时候是怎么样的,也不知道蚕是怎么吐丝结茧的,在之前的课题中,幼儿走进了“蚕丝文化”,仔细的观察了蚕,也从刚开始的不懂到现在的大概了解,这些都是一些经验的累积,我觉得我们在接下来的课题中还应该着重在“蚕丝文化”这一方面,让我们的孩子能够走进“蚕丝文化”,深入“蚕丝文化”,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震泽这样一个特色的文化能够影响着师生的思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稳定的校园文化和多样的办学成果,让我们的课题更加完善圆满的进行下去。
沈梦婷: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见到老一辈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但它们却是一个个充满“时光感”的文化元素,承载着曾经有过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凝结了劳动者的民间智慧。为了让孩子们知道了解祖辈们曾经是怎样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活的,我们震泽镇中心幼儿园师生收集农耕工具,开辟出一块农耕文化区,展出充满乡土气息的农具,对孩子们进行农耕文化教育。农耕文化的前期孩子们认识和了解农耕工具,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同时也为了以小见大,让孩子们通过了解家乡的农耕变化,从而感受到家乡的变化,我们带孩子们去参观农具馆。虽然参观前我们对孩子们进行了介绍,但是在参观时孩子们了解的不够透彻,以致有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以后的活动及课程中,需更详细的认识。在平时的课程中,我们也涉及到农耕的方方面面知识。比如:“油菜为什么结籽?花儿为什么春天开?粮食是怎样从田里长出来的?”老师们通过提问,让孩子们思维开发,了解更多的农耕知识,享受农耕文化带来的乐趣。农耕文化的开展中,最好能让孩子们切身体验劳作,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让孩子们体验到农耕文化的乐趣。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了解到了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的年代历程,以及随着时间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如此富裕,希望我们每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的农耕传统文化,去耕耘未来,耕耘生活。
钮丽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说:“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生活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幼儿而言,生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
通过了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已经对课题开展的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幼儿对于这些课题活动都不怎么了解,对自己家乡的丝绸文化还都只是停留在初步阶段,教育来源于生活,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当着重在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去感受,多带孩子们去体验,去务实的感受,这样对我们教师的记录和研究都会有一些新的感受和领悟出来,也能让我们更好的带领孩子去感知家乡的古韵,感知每个孩子在进行古镇传统文化时的个案研究,也有利于我们老师进行记录和撰写。
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培养目标指导下,以更为广泛的视角开发和利用多种有益的课程资源,以使幼儿园课程真正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真正做到生活性、综合性和趣味性。
许圣贤:随着子课题开展的深入,在子课题成员的相互讨论、帮助下,我越来越了解、熟悉我们的子课题。我们的课题对幼儿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对幼儿了解家乡文化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引导幼儿亲近家乡文化,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震泽这样一个地方特色的宝地成为幼儿学习的园地。我们利用家乡资源,发动家长资源,鼓励幼儿收集相关的材料。蚕丝、耕具、种子发芽实验等,类似的观察活动给了幼儿有意义的体验,也给了我们教师很大的感触。在接下来的子课题研讨中,我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获得对自己、对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沈建芳: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和了解农耕工具,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同时也为了以小见大,让孩子们通过了解家乡的农耕变化,从而感受到家乡的变化,组织幼儿参观震泽农具博物馆,向孩子们展示农耕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见到老一辈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像蒸年糕的模具、蒸笼,挑秧苗的竹担子,量米的斗、兜米的升箩,耕田的犁,以及风车、水车、米桶、舂年糕的捣臼、养蚕用的各种用具和纺车等等物品。虽然已经失去实用功能,但它们却是一个个充满“时光感”的文化元素,承载着曾经有过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凝结了劳动者的民间智慧。为了给后人留一份证据,让他们知道,祖辈们曾经是怎样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活的,幼儿园收集农耕工具,开辟出一块农耕文化区,展出充满乡土气息的农具,对孩子们进行农耕文化教育。
此次活动的进行,可以使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家乡的巨变。这样,不管孩子将来走多远,家乡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以自己是震泽人感到自豪。
贝勤英:今天的沙龙,大家都谈了以前子课题开展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本学期根据园部的总课题计划,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丝绸文化,我们拟在五月的子课题活动中打算采用学习故事与微视频结合的形式,不管是在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参观活动,还是在自然角的饲养活动中,尝试将孩子的表现与言行用手机拍摄下来,作为微课程中的个案研究,在短、小、精的视频中分析孩子,以此以一窥斑,以小见大,从而分析孩子的 “所言”、“所为”,为个别教育提供了有效、有用的教育措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发展,当然这样的方式、方法也是处在摸索阶段,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会再接再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