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芬:小班幼儿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策略的研究
问题的提出
所谓幼儿语言活动就是着力发展幼儿的言语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幼儿的言语智慧的一种活动,小班幼儿语言活动即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的以发展小班幼儿言语能力的活动。
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概念形成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而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幼儿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语言发展都特别快,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语言活动中要激发他们大胆地表述,教师就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而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提问来激发小班幼儿表达表现,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欲望。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于小班幼儿语言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小班幼儿受其年龄特点的影响,在语言活动中需要教师的适时提问来引导他们表达。其次,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教师采用适时的提问策略,如情境性提问、开放性提问、积极有效地追问,能使提问变得有趣易懂,使小班幼儿理解问题的含义并喜欢回答问题,表达想法。
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来激发小班幼儿主动表达与表现呢?对此,我在小班幼儿语言活动中开展了观察与实践,并获得了一些初步的策略。
情境性提问策略
情境性提问策略就是为小班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教师通过在情境中扮演角色适时提问,从而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开展主题活动《小司机》的时候,我们带孩子们一起来到马路上观察马路上来来往往的各种汽车,因为我觉得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没法让他们流畅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有了比较直观的体验后,我就通过设计“有趣的汽车城”这样的游戏情境展开主题,让孩子们一起来唱唱洒水车,模仿各种会叫的汽车,当孩子们有了这些游戏体验之后,我又设计了集体活动《森林里的客人》,“现在我们都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今天森林里会来很多的客人,你们猜猜谁会来做客呢?”通过情境性的提问,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发生在森林里的有趣故事,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快乐中学习。
小班的孩子都是非常喜欢参加富有情境性较强的集体活动的,虽然主题活动中有很多的生成和预设活动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但是小班的主题活动素材,更多的是经过教师加工、润色之后,再把孩子带入到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来学习的,这样才更适合小班幼儿。
在开展小班幼儿语言活动时,教师的提问策略要富有情境性、开放性,并且教师可以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适时的追问,通过教师语言的提示来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同时也使小班孩子的语言在活动中得到完善。语言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幼儿思维的兴趣,是推动幼儿活动的有效手段。通过自身在小班语言活动中的实践与思考发现,小班教师提问要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找准价值的切入点,考虑问题的呈现形式和展现幼儿的思维过程等几方面,在使用不同策略的时候,我们更要充分发挥各种提问策略的优势,在相互协调中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张忠英:浅谈小班分享阅读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在这几年中我们逐渐对分享阅读有了一些认识,如分享阅读的阅读形式,在设计分享阅读前对教材如何分析,又如了解到分享阅读第一教时和第二教时的重点有哪些不同等等。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让我慢慢地意识到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而如何带着自己的新理念去分析教材、设计教材更是重中之重。今年9月我带了一个新小班,在与小班孩子的接触中发现小班孩子在分享阅读的学习特点与其他两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很明显的差异。
我们知道小班的年龄特点有以下几点
1、这一阶段的幼儿注意力时间短、容易分散,以无意注意为主。
2、生活经验比较有限,幼儿的理解能力差。
3、幼儿的眼球发展不完善,导致观察的细致性不够;
4、幼儿思维具有形象直观性。
在实践中发现小班孩子的阅读中有以下特点:
1、孩子们喜欢色彩鲜艳的画面,且形象大,形象直观的事物。
2、在看图书的时候喜欢边看边用手点着自言自语。
3、孩子们不能发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画面前后之间的联系以及清洁之间的逻辑关系。。
4、孩子观察画面不全面,不完整性,对画面的一个点进行观察。所以引起孩子的回答也是很零散,没有概括性的。
基于孩子们的在分享阅读中的学习特点以及自身的年龄特点,作为老师的教师的提问要在充分了解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特点前提下展开,这样,才有与幼儿互动的可能。更需要老师在提问设计中从细节入手,关注提问的策略。我们说一个有效提问能够激起幼儿思维的火花,能够激起幼儿再次阅读的兴趣。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围绕目标提问要具体、明确,针对性强
因为我们知道小班孩子的阅读特点是对观察一幅画的内容比较零散,说白了看到什么说什么。这些内容还包括一些重要内容以外的事物。如《荡秋千》,孩子们回答猴子可能看到了什么?有的孩子回答看到星星。(书的右下角星星标志)所以,教师的提问要具体、明确,清楚自己为什么提问?通过提问要达到什么目的?提问要简单,问题不要太复杂,也不要太多,要有针对性,要直观,尽量避免很宽泛的提问。教师在设计有针对性的提问中要去掉一些书中避免幼儿“跑题”的细节。在《这是什么》是有关一个不同形状拼出机器人的过程的一本图书。教师为了让孩子感知图形应该具体问:“这是什么图形?”而不是“这是什么?”又如《荡秋千》围绕教学目标感知大鳄鱼的凶猛,教师可以问道大鳄鱼在干什么?大鳄鱼想出哪只小猴等,而不是泛泛而问:“你看到了什么?
作为教师要根据幼儿特点进行有效提问设计而且自身的语言素质需要注意。
1、提问要注意语速和教师积极的态度
组织活动时教师的情绪、状态相当重要,特别是小班教师,幼儿容易受感染。教师要注重提问时的神态、语气等,如果教师在提问时语气抑扬顿挫,再加上富有激情肢体语言,那么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就不会显得平淡无奇。事实上,教师在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孩子能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舞,从而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提问中教师的语气、语速、表情直接影响着幼儿回答的兴趣。针对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要放慢讲述提问的速度。如果语速过快,幼儿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便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
2、提问要有耐心,及时地鼓励
当幼儿回答不能切中要害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并将问题重述一遍,千万不可听之任之,养成东拉西扯的习惯。当然,对于幼儿扯到别的问题,教师也不能一概不理,因为幼儿扯到的问题一般都是他们特别感兴趣或非常熟悉的东西,教师可从中捕捉一些信息,生成新的主题内容。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年龄越小的幼儿更需要亲密的肌肤与身体接触。教师除了用有声语言外,还应充分用上态势语言和肢体语言,如赞许的眼光,灿烂的笑容,热情的拥抱,温柔的抚摸,甜蜜的香吻等,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这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幼儿不但获得精神上的支持,更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以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
3、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
教师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幼儿时,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幼儿,避免每次只喊少数能力强的幼儿的不良倾向,让全体幼儿都养成勤于动脑、积极发言的好习惯,都能体验到获得成功和表扬的快乐和自豪。当幼儿争先恐后要求答问时,要尽量减少幼儿等待回答的时间,满足每个幼儿表现的愿望。可鼓励幼儿互相之间交流一下,跟喜欢的小动物说说……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幼儿对问题的理解,也可在一幼儿回答之后,请跟他一样想法的幼儿站起来或举举手,让每个幼儿获得回答问题的成功感。
教师有效提问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教师的提问就能不断地进步和完善,也将促进幼儿的思维品质。
孙丽芳:幼儿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新《纲要》强调:要让孩子在充分感知和体验中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与同伴和老师分享。因此,教师如何设计、归纳、提升师生间的对话显得尤为重要。问题的提出,尤其是追问,是一节集体活动的发动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离不开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的兴趣也息息相关。在设计一节语言活动时,教师虽然绞尽脑汁设计提问,但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获得的背景知识经验,而无法激活孩子的说话和表现欲望,从而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或是提出的问题虽然引发了幼儿积极的讨论,却因为缺乏临场追问策略,偏离了语言活动目标,师生成了无交点的两条平行线。可见如果问题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乐于参与讨论的,那么这台发动机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反之,一节集体活动会因为无话可说、简单重复,变的低调乏味。
追问也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很多老师认为追问就是多提问题,满堂都是问题,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其次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幼儿。这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老师要善于倾听孩子们的回答,适时抓住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追问。
1. 围绕目标提问要具体、明确,针对性强
2. 提问要结合幼儿生活经验
3. 尽可能的提开放式问题,而不是封闭式问题。
4. 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5.提问应具有探究性,应把握时机
6. 提问反馈要及时,教师在回应方式上,要多样化。
7. 问题的提出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梅朱红:幼儿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该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提问语,“问”出孩子的思维,“问”出孩子激情,“问”出孩子的创造。怎样才能“问”出孩子的思维,“问”出孩子激情,“问”出孩子的创造,这得需要大家探讨、学习。我针对课堂提问这个话题主要从四大方面和大家交流:
在实践活动中往往有以下几个问题困扰教师
1、教师的提问太抽象,“令孩子摸着不头脑”。
在与幼儿互动中,教师的提问有时会含糊不清,太抽象,令孩子摸不着头脑,孩子的回答怎么也到不了教师所需要的点上,使教师与孩子的互动处于被动状态。如有一节中班健康活动《运动的身体》,老师为了引出运动能保暖这个话题,开头部分,以一则童话故事《不怕冷的大衣》导入。随后老师提问:“兔姥姥家有没有不怕冷的大衣?“没有”。“不怕冷的大衣到底是什么?’小朋友对于如此抽象的提问不明白,显得很茫然。然后就猜测是“是帽子”“是棉袄”等多种回答,却都不能让老师满意。结果在这个小小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导致活动的浓度被稀释了!如果换种提问的方式:“为什么小白兔后来不怕冷了呢?或是“为什么小白兔会满头大汗呢?小朋友就会很容易说出“因为他跑步了”、“因为他运动了”、哦原来在冬天里通过各种运动,会让我们身体变得暖和起来,也就找到了不怕冷的大衣!这样,老师就轻松自然地将“运动”这个“点”引出来。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问题的适宜性,要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提问。
2、教师的提问,使得幼儿的回答“跑了题”。
在与孩子谈话中,孩子的回答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稍不留神,教师的提问就会出现“跑题”的现象(尤其是经验不足教师),很容易导致活动目标的偏离。一位青年教师在组织中班的主题活动《亲亲一家人》主题下的《我的爸爸》活动中,一个孩子描述“我的爸爸肚子大大的”。老师不假思索地追问:“怎么会变这么大的?”孩子们的回答“喝啤酒变大的”,吃得多,不减肥“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议论开了”我的爸爸也是大肚子他吃完了,不运动!我的爸爸也是大肚子,最爱吃肉了等等。结果使整堂活动都游离了活动目标。变成了谁的爸爸肚子大?怎么变大?怎么减肥等等话题,显然与原先目标相悖了。可见一个恰当的、带着教育目的的提问是何等重要!非常有意思的是,同样一节活动课,另一位老师的提问是如此的充满智慧。一个孩子描述他爸爸的样子:“我爸爸长的高高的,他喜欢吃方便面,方便面吃的时候、、、、”这位老师很机灵地忽略了她的喋喋不休的部分:“哦,你爸爸的个子是高高的,你还记得小时候骑在爸爸肩膀上玩儿过吗?高兴不高兴?于是,孩子回答:“嗯,小时候爸爸让我坐在他高高的肩膀上骑着走,真有趣!”老师再推进:“你爸爸的个儿,一定很帅吧!从而激发了“不管爸爸长的什么样儿,我都爱他的情感。如此提问,既保护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有保证了活动有节奏地进行,完成了活动目标。所以,针对孩子可能的千变万化的回答,我们的提问只需要不离其活动目标和要求,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
贺晓琴:小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新《纲要》强调:要让孩子在充分感知和体验中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与同伴和老师分享。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关键,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就显著。那么,如何进行提问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觉得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提出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年龄阶段性是非常明显的,提问时要遵循适合性的原则,即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思考。因此,提问小班幼儿宜简单、具体。如:小班语言活动《毛毛虫》,教师朗诵一遍后提问:“毛毛虫第一天找到了什么?第二天呢?第三天呢?最后毛毛虫变成了什么?”通过具体的提问,幼儿很容易了解故事内容。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及幼儿发展水平,设计出难度适当的、不同深浅度的提问,避免了提问时出现过深或浅的现象。
2、体现提问的具体、明确,针对性。
教师的提问要具体、明确。每个教师要清楚自己为什么提问?通过提问要达到什么目的?提问要简单,问题不要太复杂,也不要太多,要有针对性,要直观,尽量避免很宽泛的提问。如在主题活动“小兔乖乖”中,我让孩子区别两种小动物时,我便直接指着小鸡和小鸭的嘴巴对孩子说:“它们的嘴巴一样吗?”小班的孩子会用简单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就非常具体,便于孩子回答,也便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3、问题的提出应扩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能把握适当的度,以启发幼儿思维,提高教学效益。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创新教育的契机,尽可能地调动幼儿的感官参与,通过巧妙的设问,创设一个让幼儿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周围世界的良好习惯。
提问能引发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对活动目标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问技巧是有必要的。
张佳蕾:绘本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新《纲要》指出:“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新纲要强调了让幼儿在环境中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主体地位,提出了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基本观点,把培养幼儿“想说”、“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作为语言培养的目标。解放了思想,破除发展中的障碍,敢于大胆地去尝试,大胆地去开拓创新,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幼儿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因此,优化阅读活动中的提问,提高语言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小班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最佳期,阅读活动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有效的途径。而绘本阅读由于它自身内容的生动丰富,图画色彩的鲜艳有趣,更受孩子的喜爱。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体验绘本讲述活动带来的乐趣,是我们老师目前需要关注、研究和实施的主要内容。有效性提问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在小班实施绘本讲述阅读,有效性提问应该有新的内涵:指在讲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幼儿的心里活动,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发展幼儿独立、完整表述的能力。
(一) 提问要符合幼儿年龄和认知水平
不同年龄的幼儿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在阅读活动中使用的提问也应是不同的。并且年龄小的幼儿的提问应该是单一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应增多提问。
(二) 提问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题可以作为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过渡的最好方法。他可以让活动看起来更加自然,幼儿更加容易接受。例如在《三个强盗》中,回忆过强盗使用的工具后,想引出表演时。“这些工具是怎样使用的?他们是怎样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抢劫的呢?”不用教师再说,孩子,们就会主动的表演起来。
(三) 提问后的反馈
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应答和不回应。应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处理。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幼儿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经验?
1、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2、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无完善的答案。在幼儿回答的不够完整,或是不够清楚时,教师可以根据不理解的问题继续追问,而不是直接的否定幼儿。3、教师还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并可用其作为教学资源,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 提问要有规律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应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和幼儿的思考能力的由易到难的规律提出的。例如在阅读活动的识别假设后,教师的提问是:“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鸡蛋哥哥的朋友做了些什么?鸡蛋哥哥回到蛋里去了吗?他的朋友是怎么劝他的?最后,鸡蛋哥哥发生了什么变化?”例如在《爷爷一定有办法》读图环节中教师的提问是这样的“书的封面有谁?他们的穿着、打扮是什么样的?我们可看出这是一个什么季节?他们在什么地方?封面上还有些什么?”
(五) 提问要有深度
阅读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幼儿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难易适度的问题,就能展开幼儿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能引导幼儿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思考。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并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思考。
(六) 提问要有针对性
阅读活动中为了达到教育目标教师应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提问引导幼儿。如目标为:感受情绪、了解情绪。提问应是“她们的表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如目标为:评价人物。提问一般为“他是怎样一个人?”“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他的特点”。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让幼儿通过思考回答,到这节活动的目标。可见有针对性的提问对幼儿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 重视随机性提问
活动中的很多问题是我们事先无法预料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的灵活应变。当幼儿会一个问题不够清楚时,教师可提出多个问题进行引导。
总之,绘本阅读活动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过程,教师要做到在阅读活动中句句提问到位、有水平,是需要多年阅读教学的积累与思考。有效的提问能够促进互动的良好开展,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幼儿乐意思考、大胆讲述的能力。
盛丽芬:从提问策略谈小班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新《纲要》强调:要让孩子在充分感知和体验中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与同伴和老师分享。因此,教师如何设计、归纳、提升师生间的对话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保证“语言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为提问能引发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对活动目标的感知和理解。由此可见,问题的提出,好比汽车的发动机,只有运用得当,才能挖掘潜能,发出巨大的能量。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离不开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的兴趣也息息相关。在设计一节语言活动时,教师虽然绞尽脑汁设计提问,但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获得的背景知识经验,而无法激活孩子的说话和表现欲望,从而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或是提出的问题虽然引发了幼儿积极的讨论,却因为缺乏临场追问策略,偏离了语言活动目标,师生成了无交点的两条平行线。
如何设计问题,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实践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深入故事情境,循序渐进式提问。
小班的孩子都喜欢参加童话色彩浓厚、情境体验较强的活动,虽然我们的课程安排的主题活动中有很多生成和预成活动皆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但是小班的主题活动素材,如果经过教师加工处理之后,更能将孩子们引入神奇、多彩的童话世界,也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故事啊,故事”时,我们带孩子进入了一个故事的王国,如果是中、大班的孩子,我们肯定会组织幼儿进行“讲故事比赛”,看看谁的故事既好听又新鲜。可是,小班幼儿的故事积累和语言表达水平都有限,还没法让他们畅所欲言,于是,我们开展了“故事周”活动,请来孩子的爸爸妈妈为大家讲故事,孩子们每天都可以听到很多不同而有趣的故事。当他们沉浸在故事王国里时,我又以《三只小猪》这样一个传统又经典的故事为背景设计了一节语言活动。通过观看教师扮演的“三只小猪”介绍自己搭建的房子及“大灰狼”出现后三种不同的情况,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并讨论:
1.猪大哥、猪二哥和猪小弟,它们建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猪大哥和猪二哥都跑到猪小弟的家里?他们自己的房子怎么了?
3.哎呀,大灰狼追到猪小弟家里了,那可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觉得猪小弟的房子会不会被吹倒?
4.如果请你造一座牢固的房子,你会怎么造房子呢?
以上的提问设计,我都是围绕三只小猪搭建的不同房子展开的,孩子们可以边看表演边用想象的翅膀与我进行对话。
提问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活动中,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有其特定的意图,教师一定要明确这些意图,并正确把握提问的方式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从而保证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也只有更好地发挥提问的作用,才能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贝勤英:幼儿园课堂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教师的提问对于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师提问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的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不合理的提问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关注并精心设计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质量。我觉得,要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所提问题的性质与作用
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是难易适度的问题。所谓难易适度,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积极思维;问题太深奥,又会使幼儿感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好问题应该是有启发性的。所谓启发性,即能引起幼儿认识中的矛盾,使问题处在幼儿已知和未知的联系处,在其低级思维活动与高级思维活动的联系处,能激发幼儿去积极探索与学习。实践表明,能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问题,大多数是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从提问的内容来看,所提问题应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太空泛,设计提问时要抓住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变化,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从提问的形式来看,问题的思维空间应当较大,给予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式、多方法进行思考的机会,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再次,教师应考虑认知水平问题与非认知水平问题的结合。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一方面认知水平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认知水平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频繁地提低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而要多提一些高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让幼儿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发展其分析、综合、评价、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幼儿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发展也不能忽略。《纲要》已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提问内容,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二)提问的适时性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把握好最佳时机尤为重要,什么时候才是最佳发问时机呢?那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之时,也就是问在幼儿有疑之时。只有幼儿产生疑惑时,才会对教师的发问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究。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就会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可见,最佳发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要求教师能够巧于引发、善于创设。有机不发或无机而发,都会给教学带来损失。
(三)如何提问
教师首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注意其目的性,力求少而精,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能够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反映幼儿的实际需要。
其次,发问要由浅入深,注意整体性。提问者在内容的难度上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帮助幼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认知结构。
再次,提问要灵活多变,注意多样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问也是如此。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类型、数量、思维水平等应注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提问可以从导入入手,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奇峰突起;可以相对集中,也可分散;可让幼儿自由回答、集体回答,也可让幼儿讨论作答。教师可以采取直问、曲问、反问、追问、评论、强化、延伸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从而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与此同时,教师的提问应当面向全体幼儿,不要只问“能干”的幼儿、忽略中等幼儿、冷落发展相对较慢的幼儿,以免造成“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的现象。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差异,对不同的幼儿,教师要考虑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问题。
(四)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并丰富教师的回应方式
教师“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开拓幼儿的智慧。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么就很难达到“问”的目的。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教师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以达到用“问”激发思维的目的。
在回应方式上,教师首先应加强有指导地评价。有的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一律用程度相等的肯定给予回应,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这是教师对幼儿园回答的不恰当的反馈,是教师驾驶教学活动能力弱的表现。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不应该是简单的评价,而应是进一步的具体指导。如肯定正确的观点,并进一步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思考,或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思考的方向。
其次,教师应激励幼儿发散思维,防止追求惟一答案。为此,教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注意生成,切忌要幼儿步步就范,把幼儿生拉硬拽到教师事先想好的框框中去。再次教师应鼓励幼儿提问,与幼儿平等对话。这意味着不仅要有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鼓励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幼儿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
此外,教师要注意丰富语言,能够随机应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艺术性的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如“你认为如何?”“你可以告诉我吗”“必要时可以将提问延伸一次,以引入“缓冲区”,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你如何想起那种方法的?”如果再加上一点鼓励和期待,幼儿的回答可能会更精彩:“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谁还有更合理的想法?”提问还要从实际出发,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点、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巧用点拨”等方法。
如何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还有待我们大家继续研究、探索。为了孩子,为了他们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努力!
沈菊芳:小班数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问
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较枯燥,难以理解;但是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就会在幼儿与数学之间构建一种“桥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之产生主动的探索思路,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而且启发幼儿去分析、综合、抽象地概括、理解数的关系。
一 、趣味性提问
幼儿天真可爱,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利用这个特点,在数学活动中,对幼儿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幼儿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参加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颜色配对中,以《蝴蝶找花》的故事引题问,提问:“蓝蝴蝶躲到哪儿了”、“为什么要躲到这里”、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这正如古语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层次性提问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充当发展的尾巴。”为此,在数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过程结构严谨,又体现发展性原则。如在“学习分类”中,教师先问:“圆形饼干和三角形饼干想回家,怎么办?请幼儿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在幼儿按形状分类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圆形的饼干家中,它们想按颜色住在一起,你能帮它们分一分吗?”通过教师层层的设疑提问,使幼儿的每次的活动都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引发幼儿不断地尝试发现,把知识引深一层。这样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幼儿需求,而且使幼儿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俗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能巧妙地运用提问,问得好而精,个中带得悬念,悬念中隐伏得答案,就会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积极地释疑,并把无意注意和不稳定性的兴趣转化为学数学的兴趣,使幼儿能更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和掌握数学。
蒋沁:小班教师有效性提问策略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茫茫然不知教师所言,而默不作声;人云亦云,个别幼儿回答,接下去一个个“学舌”,答案千篇一律;东一榔头西一棒,东拉西扯答不到问题的要害。这也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背景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小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最佳期,这一阶段的幼儿注意力时间短、容易分散,而且生活经验比较有限;幼儿的眼球发展不完善,导致观察的细致性不够。教师的提问要在充分了解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特点前提下展开,这样,才有与幼儿互动的可能。更需要老师在提问设计中从细节入手,关注提问的策略。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1.提问要具体、明确,针对性强
教师的提问要具体、明确,清楚自己为什么提问?通过提问要达到什么目的?提问要简单,问题不要太复杂,也不要太多,要有针对性,要直观,尽量避免很宽泛的提问。如在让幼儿区别两种动物时,指着小鸡和小鸭的嘴巴对幼儿说:“它们的嘴巴一样吗?”小班幼儿会用简单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就非常具体,便于幼儿回答,也便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2. 提问要结合幼儿生活经验
接近幼儿生活的提问,幼儿才能够与教师较好地互动,因为他们具有相应的生活经验。但是,这样的提问一定要把握好“度”。幼儿的提问也不能完全依赖已有经验,要在有限的10至15分钟的集体活动时间内,让幼儿有新的收获。让幼儿想说,有内容说。
3.提问要有逻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小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思考的问题很简单、直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有逻辑性,涉及的问题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层层铺垫,通过一步一步阶梯式的提问,引导幼儿进一步地思考和理解。这是老师在发现孩子表述不明确和不准确时进行的追问,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答案慢慢地浮出水面。
4. 提问要注意语速和教师积极的态度
组织活动时教师的情绪、状态相当重要,特别是小班教师,幼儿容易受感染。教师要注重提问时的神态、语气等,如果教师在提问时语气抑扬顿挫,再加上富有激情肢体语言,那么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就不会显得平淡无奇。事实上,教师在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孩子能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舞,从而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提问中教师的语气、语速、表情直接影响着幼儿回答的兴趣。针对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要放慢讲述提问的速度。如果语速过快,幼儿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便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
5.提问要有耐心,及时地鼓励
当幼儿回答不能切中要害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并将问题重述一遍,千万不可听之任之,养成东拉西扯的习惯。当然,对于幼儿扯到别的问题,教师也不能一概不理,因为幼儿扯到的问题一般都是他们特别感兴趣或非常熟悉的东西,教师可从中捕捉一些信息,生成新的主题内容。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年龄越小的幼儿更需要亲密的肌肤与身体接触。教师除了用有声语言外,还应充分用上态势语言和肢体语言,如赞许的眼光,灿烂的笑容,热情的拥抱,温柔的抚摸,甜蜜的香吻等,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这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幼儿不但获得精神上的支持,更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以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
6.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
教师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幼儿时,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幼儿,避免每次只喊少数能力强的幼儿的不良倾向,让全体幼儿都养成勤于动脑、积极发言的好习惯,都能体验到获得成功和表扬的快乐和自豪。当幼儿争先恐后要求答问时,要尽量减少幼儿等待回答的时间,满足每个幼儿表现的愿望。可鼓励幼儿互相之间交流一下,跟喜欢的小动物说说……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幼儿对问题的理解,也可在一幼儿回答之后,请跟他一样想法的幼儿站起来或举举手,让每个幼儿获得回答问题的成功感。
教师有效提问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教师的提问就能不断地进步和完善,也将促进幼儿的思维品质。
施月平:小班教师有效性提问策略有感
每年九月,幼儿园都会迎来一批批小班新生,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茫茫然不知教师所言,而默不作声;人云亦云,个别幼儿回答,接下去一个个“学舌”,答案千篇一律;东一榔头西一棒,东拉西扯答不到问题的要害。这也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背景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小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最佳期,这一阶段的幼儿注意力时间短、容易分散,而且生活经验比较有限;幼儿的眼球发展不完善,导致观察的细致性不够。教师的提问要在充分了解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特点前提下展开,这样,才有与幼儿互动的可能。更需要老师在提问设计中从细节入手,关注提问的策略。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1、提问要具体、明确,针对性强
教师的提问要具体、明确,清楚自己为什么提问?通过提问要达到什么目
的?提问要简单,问题不要太复杂,也不要太多,要有针对性,要直观,尽量避免很宽泛的提问。如在让幼儿区别两种动物时,指着小鸡和小鸭的嘴巴对幼儿说:“它们的嘴巴一样吗?”小班幼儿会用简单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就非常具体,便于幼儿回答,也便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2、提问要结合幼儿生活经验
接近幼儿生活的提问,幼儿才能够与教师较好地互动,因为他们具有相应的生活经验。但是,这样的提问一定要把握好“度”。幼儿的提问也不能完全依赖已有经验,要在有限的10至15分钟的集体活动时间内,让幼儿有新的收获。让幼儿想说,有内容说。
3、提问要有逻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小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思考的问题很简单、直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有逻辑性,涉及的问题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层层铺垫,通过一步一步阶梯式的提问,引导幼儿进一步地思考和理解。这是老师在发现孩子表述不明确和不准确时进行的追问,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答案慢慢地浮出水面。
4、提问要注意语速和教师积极的态度
组织活动时教师的情绪、状态相当重要,特别是小班教师,幼儿容易受感染。教师要注重提问时的神态、语气等,如果教师在提问时语气抑扬顿挫,再加上富有激情肢体语言,那么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就不会显得平淡无奇。事实上,教师在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孩子能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舞,从而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提问中教师的语气、语速、表情直接影响着幼儿回答的兴趣。针对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要放慢讲述提问的速度。如果语速过快,幼儿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便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
5、提问要有耐心,及时地鼓励
当幼儿回答不能切中要害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并将问题重述一遍,千万不可听之任之,养成东拉西扯的习惯。当然,对于幼儿扯到别的问题,教师也不能一概不理,因为幼儿扯到的问题一般都是他们特别感兴趣或非常熟悉的东西,教师可从中捕捉一些信息,生成新的主题内容。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年龄越小的幼儿更需要亲密的肌肤与身体接触。教师除了用有声语言外,还应充分用上态势语言和肢体语言,如赞许的眼光,灿烂的笑容,热情的拥抱,温柔的抚摸,甜蜜的香吻等,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这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幼儿不但获得精神上的支持,更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以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
6、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
教师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幼儿时,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幼儿,避免每次只喊少数能力强的幼儿的不良倾向,让全体幼儿都养成勤于动脑、积极发言的好习惯,都能体验到获得成功和表扬的快乐和自豪。当幼儿争先恐后要求答问时,要尽量减少幼儿等待回答的时间,满足每个幼儿表现的愿望。可鼓励幼儿互相之间交流一下,跟喜欢的小动物说说……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幼儿对问题的理解,也可在一幼儿回答之后,请跟他一样想法的幼儿站起来或举举手,让每个幼儿获得回答问题的成功感。
教师有效提问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教师的提问就能不断地进步和完善,也将促进幼儿的思维品质。
贺小平:从提问策略谈小班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新《纲要》强调:要让孩子在充分感知和体验中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与同伴和老师分享。因此,教师如何设计、归纳、提升师生间的对话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保证“语言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为提问能引发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对活动目标的感知和理解。由此可见,问题的提出,好比汽车的发动机,只有运用得当,才能挖掘潜能,发出巨大的能量。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离不开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的兴趣也息息相关。在设计一节语言活动时,教师虽然绞尽脑汁设计提问,但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获得的背景知识经验,而无法激活孩子的说话和表现欲望,从而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或是提出的问题虽然引发了幼儿积极的讨论,却因为缺乏临场追问策略,偏离了语言活动目标,师生成了无交点的两条平行线。
例如:开学初,小班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不愿意上幼儿园,经常哭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我上幼儿园啦”,其中有一个活动是《幼儿园的一天》,主要是请幼儿说说自己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语言活动开始我就出示了故事主人公——东东的照片,并引导幼儿有礼貌地和东东打招呼,随后问道:东东很喜欢上幼儿园,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孩子们并不积极响应,只有几个孩子说,因为幼儿园可以玩滑滑梯、开火车、做游戏。这时诺诺大声地说:“我们去玩滑滑梯吧!”这可倒好,孩子们马上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天哪!居然成了这群“小鬼”倾诉心中“乐趣”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班里的孩子对幼儿园大多都不够了解,更不要说让他们讨论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了,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念过小小班,也都沉浸在滑滑梯的乐趣中,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晨锻、早点、主题活动、游戏、午餐、午睡等环节没有清晰的概念。既然对幼儿园的生活没有足够的体验,又怎么能让他们激情洋溢地快乐分享和讨论呢?显然由于我没有充分考虑小班孩子所具备的经验,造成了集体亢奋的场面。于是,我就从孩子们所说的那些最喜欢的事开始“讨好”他们,和他们一起玩滑滑梯、开火车、做游戏,让他们多多的快乐体验,并在来园时积极消灭哭声;在晨锻时与他们迎着太阳公公一起做早操;在用餐时介绍不同食物的丰富营养,当孩子们积累了足够的快乐体验时,我再回忆这节集体活动,当然就有了这些聪明“小鬼”积极的回应,快乐的对话。而我的活动目标也在愉快的对话中顺利地完成了。
提问的目的在于引起孩子们的积极讨论和用心思考,它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视。所以教师常会为了一个好的过渡提问而冥思苦想,可见提问技巧的重要性。如何设计问题,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实践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深入故事情境,循序渐进式提问。
小班的孩子都喜欢参加童话色彩浓厚、情境体验较强的活动,虽然我们的课程安排的主题活动中有很多生成和预成活动皆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但是小班的主题活动素材,如果经过教师加工处理之后,更能将孩子们引入神奇、多彩的童话世界,也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故事啊,故事”时,我们带孩子进入了一个故事的王国,如果是中、大班的孩子,我们肯定会组织幼儿进行“讲故事比赛”,看看谁的故事既好听又新鲜。可是,小班幼儿的故事积累和语言表达水平都有限,还没法让他们畅所欲言,于是,我们开展了“故事周”活动,请来孩子的爸爸妈妈为大家讲故事,孩子们每天都可以听到很多不同而有趣的故事。当他们沉浸在故事王国里时,我又以《三只小猪》这样一个传统又经典的故事为背景设计了一节语言活动。通过观看教师扮演的“三只小猪”介绍自己搭建的房子及“大灰狼”出现后三种不同的情况,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并讨论:
1.猪大哥、猪二哥和猪小弟,它们建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猪大哥和猪二哥都跑到猪小弟的家里?他们自己的房子怎么了?
3.哎呀,大灰狼追到猪小弟家里了,那可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觉得猪小弟的房子会不会被吹倒?
4.如果请你造一座牢固的房子,你会怎么造房子呢?
以上的提问设计,我都是围绕三只小猪搭建的不同房子展开的,孩子们可以边看表演边用想象的翅膀与我进行对话。
二、激发创新思维,多元开放式提问。
问题的设计,还要参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对于小班孩子的交谈内容及其回答应该注意开放式的提问,尽量从多角度出发,激发他们在自主思维中逐渐萌发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思辩能力。
如:在语言活动《我家的清洁用品》中,教师提问: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把家变干净的?妈妈打扫厨房的时候会用什么清洁工具?妈妈打扫卫生间的时候又用了哪些清洁工具呢?请你做家里的小小清洁工,你会用什么好办法把家变干净、变漂亮呢?……这些问题可以让小班孩子没有限制而有选择地回答,有的孩子回答:“用抹布”;有的说:“妈妈用吸尘器”;还有的说:“爸爸会拖地板”。他们会用简单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但是只要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能围绕某个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问,同样能激发幼儿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积极有效追问,层层递进式提问。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提出的某些问题,幼儿的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让人措手不及。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干脆当没听见,有的模糊两可,也有的灵机一动,就说“请听下回分解”。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其实针对孩子可能千变万化的回答,我们只要不离其“宗”就能迎刃而解了。一般我们可以运用的策略是:积极有效的追问。
如:在语言活动《早餐吃什么》中,我问孩子,你们喜欢喝豆浆还是牛奶,为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的。”(通常我们会想,怎么是不着边际的回答),老师追问:“你们去超市干什么了?”“买早饭。”老师再推进:“那你买了喜欢吃的什么早饭呀?”“我买了好多牛奶!”“噢,原来你早上喜欢喝牛奶。”这是我在发现孩子的表述不明确和不准确时,进行的追问,帮助他一步步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答案显露无疑。这时孩子们又出现了从众的回答,争着说:“我也喜欢喝牛奶!”,……这时老师可以追问,你们每天早晨除了喝牛奶,还会吃什么呢?孩子们就会受暗示地找自己早晨吃过的早饭来回答。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可以运用“除了……”“还有其他的……”等指导语,让孩子走出单一的回答,从而回到主题上来。
四、围绕主题内容,集体共鸣式提问。
在语言活动中,运用共鸣式提问能引起集体共鸣,利于产生师生和生生互动,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性。
如:在活动《谁爱洗澡》中,我以故事的形式将动物洗澡的方法串联其中,同时展示图片,加深孩子们的印象。随后,我向集体发问:大公鸡是怎么洗澡的?小鸭子是怎么洗澡的?犀牛又是怎么洗澡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大公鸡用沙洗澡;小鸭子在水里洗澡;犀牛用泥浆来洗澡。看来他们都很用心在听我刚才讲的故事,当我夸他们的小脑袋真会动脑筋时,我发现他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表现得更积极了。所以,在活动中适时进行共鸣性提问,可以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提问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活动中,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有其特定的意图,教师一定要明确这些意图,并正确把握提问的方式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从而保证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也只有更好地发挥提问的作用,才能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吴晓倩:浅谈图画书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在人类长期的探索之后,直至今日,在幼儿教育、幼儿生理、幼儿心理、幼儿智能训练、幼儿脑功能开发,以及与幼儿相关的各类研究正以创新的意识、精神、目标、方法、途径如火如荼的研究的同时。还有很多教师在阅读活动仍没有脱离开老思想,老办法。
新《纲要》指出:“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新纲要强调了让幼儿在环境中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主体地位,提出了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基本观点,把培养幼儿“想说”、“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作为语言培养的目标。解放了思想,破除发展中的障碍,敢于大胆地去尝试,大胆地去开拓创新,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幼儿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国外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因此,优化阅读活动中的提问,提高语言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今年来在阅读活动中对提问积累的一点心得。
(一) 提问要符合幼儿年龄和认知水平
不同年龄的幼儿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在阅读活动中使用的提问也应是不同的。并且年龄小的幼儿的提问应该是单一的,而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提问。例如在小班活动《爱吃水果的牛》中,我们的提问应是比较简单的 “故事中的牛爱吃哪些水果呀?”孩子们会说出他们记忆中的水果,甚至还会有人说上几个故事中并没有的。而在中班的《接你一把伞》中,提问则是:有哪些小动物为娜娜送来了伞?她们的伞娜娜能用么?为什么?在大班的《爷爷一定有办法》中,对家庭成员的提问是:你认为爷爷和爸爸是什么职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二)
提问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题可以作为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过渡的最好方法。他可以让活动看起来更加自然,幼儿更加容易接受。例如在《三个强盗》中,回忆过强盗使用的工具后,想引出表演时。“这些工具是怎样使用的?他们是怎样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抢劫的呢?”不用教师再说,孩子,们就会主动的表演起来。
(三)
提问后的反馈
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应答和不回应。应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处理。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幼儿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经验?
1、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例如在《三个强盗》中,教师提问:强盗们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们回答:凶狠的人。老师并没有马上给予回答,而是继续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的默许加上继续提问引起幼儿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
2、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无完善的答案。在幼儿回答的不够完整,或是不够清楚时,教师可以根据不理解的问题继续追问,而不是直接的否定幼儿。
3、教师还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并可用其作为教学资源,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一刻超级顽固的牙》中,一个孩子认为塔比莎使用了那么多中不可思议的方法弄牙齿,所以是一个淘气的孩子。其他孩子并不理解,教师通过解释分析让其他幼儿真正的了解原因。
(四) 提问要有规律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应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和幼儿的思考能力的由易到难的规律提出的。例如在阅读活动的识别假设后,教师的提问是:“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鸡蛋哥哥的朋友做了些什么?鸡蛋哥哥回到蛋里去了吗?他的朋友是怎么劝他的?最后,鸡蛋哥哥发生了什么变化?”例如在《爷爷一定有办法》读图环节中教师的提问是这样的“书的封面有谁?他们的穿着、打扮是什么样的?我们可看出这是一个什么季节?他们在什么地方?封面上还有些什么?”
(五) 提问要有深度
阅读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激发幼儿的好奇
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幼儿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难易适度的问题,就能展开幼儿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能引导幼儿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思考。例如在《加油,鸡蛋哥哥》中,了解鸡蛋哥哥心情变化是教师的提问时这样的:“他为什么会从伤心、难过一下子又开心起来了?是谁帮助了他,他们是怎样帮助他的?他真的又变回蛋了么?那为什么他没变回蛋还这么高兴呢?”一系列的提问激发的幼儿的好奇心,并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思考。
(六) 提问要有针对性
阅读活动中为了达到教育目标教师应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提问引导幼儿。如目标为:感受情绪、了解情绪。提问应是“她们的表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如目标为:评价人物。提问一般为“他是怎样一个人?”“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他的特点”。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让幼儿通过思考回答,到这节活动的目标。可见有针对性的提问对幼儿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 重视随机性提问
活动中的很多问题是我们事先无法预料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的灵活应变。当幼儿会一个问题不够清楚时,教师可提出多个问题进行引导。例如《小绿狼》中,孩子觉得变成鱼和小鸟是很好的。而小绿狼为什么却不喜欢呢?教师:“小绿狼为什么要买灰色衣服、涂灰炭和油漆?”(因为想变成灰色)“他为什么要变成灰色?”(因为想和其他狼一起玩)“如果他变成鱼或者鸟,他能和其他狼一起玩吗?”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幼儿,让孩子们真正了解了问题。
通过多年的图画书阅读课题研究发现,巧妙的提问就像一面旗帜,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的观察,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创新的能力,还能及时反馈幼儿的学习信息,发现幼儿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幼儿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做到在阅读活动中句句提问到位、有水平,是需要多年阅读教学的积累与思考。教师提什么问题是“好问题”,是一个有效的“问题”,这没有固定答案和标准,教师只要认真分析图画书、了解幼儿、根据活动情境计出有效的、开放性的好问题,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的对话。
罗晨媚: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提问
我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也特别注重提问的有效性.
比如:我在开展钟表的活动中, 我提出问题:你见过的钟表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开始很有兴趣的介绍自己见过的钟表。“我见过的钟表有的是上面有针的,有的是有阿拉伯数字的”、“我见过的钟表有的是塑料的,有的是木头的,还有的是金属做的”、“我见过的钟表有的是蝴蝶形状的,有的是衣服形状的,还有的……”、“我见过的钟表有的是在墙上挂的,有的是在桌子上放的,有的嘛是在地上的,其他幼儿补充说还有的我见过在外面很高的地方也有的”。第二个问题:“里面有针的钟表里面有几根针呢?”幼儿一起回答说三根:“时针、分针、秒针”。唐语卿马上说:“不对,是四根,还有管闹铃的一根针呢。”我们大家一起来看,果真他带来的钟表是有四根针的,我们观察了一下,得出结论:“有的钟表里面有三根针,有的还多出一根管闹玲的针”。接着我随即又问:“小朋友,你们听到过的闹钟的声音吗?是怎样的啊?”幼儿又开始模仿各种闹钟的声音。最后一个环节我们总结闹钟的作用,老师设问:“钟表有什么作用啊?”、“哪些人能用到钟表?”“如果没有钟表,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呢?”
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学会一定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有效性,如:问题的开放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使幼儿的答案多元化,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地探索研究。在活动中,我提出了:“你见过的钟表是什么样子的?”幼儿从不同的侧面说出了自己了解的钟表,而且那么的起劲。最后我又设问:“什么人需要钟表?”幼儿又积极开动脑经,说出了很多行业的人,这样,他们又从不同的角度学到了很多的职业类型。问题“如果没有钟表,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呢?”这其实是个很难的问题,幼儿说出了一些方法,我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探索一些不用时钟就可以知道时间的方法。这样一来,整个活动幼儿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思维活跃了起来,教学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里我重点是讲到了问题的开放性,当然除了开放性,问题的有效性还有很多,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设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正真达到幼儿教学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