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的案例研究》小结
(2015——2016第一学期)
本学期,我园主要开展的是景观文化篇章内容的研究,围绕古镇震泽的桥、塔、古街、古宅等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基地活动和版块活动,并合理地挖掘了家长资源充分利用到我园的课题研究当中去。同时,我园在《指南》和省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引领下,将幼儿学习的游戏化贯穿于我园的课题研究,力争让我园的课题研究不再显得神秘,而且是显得更加“接地气”。本学期,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景观文化篇章,我园主要从环境的创设、课程的建构、家长资源的引入、幼儿的发展等几方面入手开展研究。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本学期的研究的重点概述
(一)关于园本课程——景观文化篇章的构建。
园本课程的建设是幼儿园特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它体现了幼儿园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能够有效地推动幼儿园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地体现幼儿园课题研究的一项成果。本学期,我园主要围绕景观文化篇章的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活动研究,有以主题为背景的集体教学活动案例、有参观模式的实践活动,有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等不同的活动方式。本学期,我们还开展了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评优,并组织教师进行了优秀活动的展示。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我园以综合活动为蓝本初步构建了景观文化篇章的园本课程,主要包括:主题背景、目标、主要活动安排、环境和资源、指导要点、游戏活动建议和具体活动设计方案。
(二)关于课程游戏化——课题与游戏化精神的有效结合。
本学期,我园在《指南》的引领下并结合省课程游戏化精神,将课题研究与幼儿游戏化精神进行有效地结合。第一,环境的创设。本学期的环境创设主要包括幼儿园户外环境的改造和室内区角的环境及专用教室的创建。户外环境,我园在改造的基础上开辟了梅花桩小路、敲敲打打的音乐区、小吊桥区、涂鸦区。在涂鸦区的活动中,我园利用涂鸦让幼儿在墙面、走廊等处绘画家乡的古桥、塔、古宅等景观。在室内,我园也同时进行了改造。在班级中,我园对每一个班级的区域都重新进行了设置,要求每一个班级保证7个必备的区域,然后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当地增减。同时,本学期,我园结合省课程游戏化的精神还创建了四个室,美术创意室、幼儿图书室、科学发现室和大型建构室。这四个室的创建,为幼儿有序地开展各类游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二、生活化游戏材料的添置。我园结合《指南》的精神,添置了大量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游戏材料。在室内的区域材料中我们投放了来源于生活中的材料,如丝瓜巾、树枝、筒子、纸板、纸盒、木板等。在户外场地中,我园投放了木梯、油桶、树枝、轮胎、吊桥等供幼儿游戏。第三,开展与课题相关的自主性游戏。让幼儿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建构和开展各类游戏。
(三)关于幼儿的发展——幼儿在课题研究中的成长。
在课题研究景观文化篇章的研究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主要包括认知方面、社会性发展、情感体验等方面。在认知方面,幼儿对我们古镇的景观文化,包括古桥、塔、古街和古宅等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不仅了解了它们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等,而且能够了解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社会性发展方面,由于较多地组织幼儿外出参观、走进社区等活动,幼儿能够不怕陌生,能与人进行很好地交流和谈话,显得比较大方。在情感体验方面,幼儿收获最大的是有了游戏的“真体验”,真正体验到了在游戏过程的快乐。可见,在本园的课题研究当中,我园幼儿的发展是可喜的,课题研究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本学期的收获
通过一学期的研究,我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构建了以景观文化为内容的篇章园本课程。第二,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得到了提升。主要表现为我园的许多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与记录,能够捕捉幼儿活动的精彩瞬间,结合这些生动的案例撰写了许多课题论文,并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有的还在省市级杂志上发表。
三、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园还处于自我的摸索,闭门造车的阶段,需要打开大门去迎接新的曙光。另外,在《指南》和省课程游戏化的引领下,我园在课题研究中结合还属于初期阶段,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化。
1、教师的科研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还要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专业培训。
2、“走出去,请进来”,我们的教师还需要多走出去看看人家的科研历程和成果,同时还要请相关的专家来园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指导。
3、关注教师的科研幸福感的形成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