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谈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吴江区震泽中心幼儿园 朱菊娥
一、 剖析幼儿园课程资源利用的现状。
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是有效凸显园本特色的资本,它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园所特色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就目前而言,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二部分:一是幼儿园内的课程资源;二是幼儿园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大力开发课程资源的当今幼儿教育界,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我们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还处于浅层次的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将课程资源利用到活动中。
幼儿园的活动关注的是五大领域,所以,我们的幼儿园习惯于将自己开发的课程资源渗透到五大领域中。如蚕宝宝系列活动中,我们的活动就涵盖了语言《我长大了》、音乐《会跳舞的蚕宝宝》、科学《我的全身都是宝》、社会《和我做朋友》和健康《我的本领大》。
2、将课程资源呈现在环境中。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发展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为了将自己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呈现出来,于是通过大量的环境布置来凸显园所风格。包括:区角环境的创设、自然材料的投放、走廊的挂饰、墙面的创设等等。
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幼儿园对于资源有效利用的根本出发点是“从课出发”的。而在幼儿教育中,我们的主张是“一日活动皆课程”。可见,“课”只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一个小小的环节,它无法涵盖幼儿的一日生活。所以,对于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进行分析和反思,以下是本园在利用课程资源过程中的几点尝试。
二、我园建设特色资源库的新策略。
1、两大突破——树立课程资源建设的“指挥棒”。
(1)教育观的突破——课程资源梳理的首要前提。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它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因此,只有突破原有的教育观念,才能让我们带来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从而有效地促进本园课程特色资源库的建设。
首先,突破课堂教学。我们老师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幼儿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然而,教育专家朱静怡老师提出“一日活动皆课程”,其内涵就强调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环节都是幼儿学习的途径,而且这些环节中幼儿能够获得的经验都是我们的课程资源。
其次,改变上课形态。研究表明,课堂改革的核心其实都是通过让幼儿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达到学习目标。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课程资源突破幼儿上课的形态,于是,我们提出“任务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融入情境,明确任务。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反馈,评价提升。
(2)知识观的改变——课程资源梳理的关键条件。
新知识观则认为,知识是一种关系体系,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它并非只有一种形态,而“做”的知识,和“实践”、“体验”的知识也是知识的重要类别。
首先,走出知识的原有概念。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而我们对于幼儿获得的知识概念可以更加宽泛。如:生活经验的获得,一次的人生经历,一次情感的体验,一种固有思维的简单创新等等。
其次,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新《纲要》和《指南》中明确规定要重过程轻结果。而且,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而不是片段式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不断地给予幼儿获得知识的机会,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和操作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
2、梳理资源——找准课程资源建设的“切入口”。
(1)撒大网——寻找适合幼儿“脚的鞋子”。
不同的社区资源由于从属于不同的社会机构和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因此需要经过教育者的仔细分析和梳理,才能够充分实现它的教育价值。于是,我们基于对古镇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幼儿园要在对资源进行分类筛选的基础上,根据各种资源的性质,进一步优化和配置资源,并将之整合进不同的课程实施计划中,制定相应的课程实施细则。将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和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资源分成了五大篇章:丝绸文化篇章、农耕文化篇章、饮食文化篇章、景观文化篇章和古名人文化篇章。
(2)理思路——归类摆放幼儿“不同季节的鞋子”。
针对以上筛选出来的资料,我们课题组进行了统一的整理和归类。结果发现有些社区资源可以直接用于幼儿园课程实施,有些资源具有即时性。如元宵灯会、重阳舞狮会等重大的社区活动,需要切合古镇节日文化的特点和时间,所以我们要有选择性地渗透到课程中去;有些资源具有长效性,如古镇的各种名胜古迹、活动设施和场地等,我们则根据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到课程中即可;还有一些资源具有不可重复性和可以反复使用等特点,我们需要慎重地进行考虑,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典型活动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3、开发资源——凸显课程资源建设的“本真性”。
(1)我们的关注——能给予幼儿什么?
幼儿园课程的权利主体和开发主体都是幼儿园,即以幼儿园为“本位”。但是,无论选用任何理论为依据的课程体系,其目的最终是有效地引导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我们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关注的主体是幼儿,需要考虑的是能够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怎样的支持。
第一,为幼儿提供社会性能力发展的支持。
我们的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大篇章:丝绸文化篇章、农耕文化篇章、饮食文化篇章、景观文化篇章和古名人文化篇章。其中,饮食文化篇章和景观文化篇章需要幼儿走出课堂,走进古镇的真实生活,同时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积极参与。所以,我们的课程是能够尽可能地考虑家长的元素,又能妥善地引导家长的合理期望,并能够与家长达成教育的默契的。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活动,本园的课程有助于幼儿园发展成社区的教育基地和社区文明程度的展示窗口,在社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援助。
第二,为幼儿提供审美性情感发展的支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为此,我们将有效地利用课程中丝绸文化资源和景观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对美的感官刺激与感受,以情感动机来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活动,激活幼儿的艺术灵性,把情感渗透到自觉的审美创造中去。我们的课程具有较高的“人文关怀”水平,既能体现与所处环境的整体和谐又能凸显出与众不同的奇异个性色彩。而且,我们的课程设计和运作还有助于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满意程度从而感到体验的快乐和自豪。
第三,为幼儿提供科学性探究发展的支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我们的课程符合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引导幼儿在参观、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经验,体验活动的乐趣,从而满足自己内在成长的需要。我们将课程中五大篇章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让孩子看看古镇建筑、听听传说故事、玩玩古镇景点、想想自己的创作、做做好吃的特产等活动中,变得学会思考,思维更加活跃,从而,科学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实,上述各个课程建设为幼儿提供的支持点绝对是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的,即相互支持相互限制的。而且,这些出发点的评价眼光都是开放性的和发展性的。另外,上述各个出发点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也仅仅是考察园本课程建设的一种参考性的理论眼光。它不可能是唯一的,也不可能是绝对完善的。
(2)我们的思考——能让幼儿做什么?
课程建设的归旨是幼儿的发展。实验证明: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资源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一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那么,在这样的课程资源中,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怎样的发展平台,大胆地放手让幼儿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呢?
第一,参与——让幼儿积累成长的经验。
本园的课程资源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存在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多种形式参与活动,增强体质,获得体验,形成认识,发展能力。在古名人文化文资源的开发,我们主要采用发散的方式。如在大班主题活动“爱我震泽”中,在内容方面作了这样的扩展:美工区——利用各种美工材料表现震泽的风景、制作震泽明信片;语言区——投放景点、特产图片,让幼儿创编“夸震泽”的儿歌,或做小导游介绍景点;音乐区——提供“太湖美”的伴奏带,让幼儿创编歌曲“震泽美”;建构区——用各种积木和废旧材料建造震泽慈云塔,建造震泽禹迹桥、师俭堂等景点的造型。
第二,体验——让幼儿获得成长的快乐。
体验就是把固定的被动的教材活起来,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与内涵,注入幼儿学习的机制与方式方法,融入主客体的交流,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性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本园的课程资源是以幼儿生活体验为基点的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它能够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思想认识以及幼儿在学习过程的言行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可以直接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快乐。
我园的景观文化资源主要指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本地文化特征,如文物古迹、自然景观等。我们通过参观的方式让幼儿了解这些古迹和景观的来历、历史和传说,从而感受家乡古人的聪明智慧。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幼儿动手制作和创作,掌握到一些建构方面的知识。
第三,交流——让幼儿开启沟通的渠道。
交流是就彼此间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对方,相互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我园的课程资源是以优化学习方式为目的的综合性整合教育,改变了单一传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幼儿走出封闭的课堂空间,注重优化学习方式。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走出幼儿园,收集学习资料、参观访问、访问、游览、相互交流的,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历,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开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进行交流的第一扇大门。
4、建设资源库——彰显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唯一性”。
资源库的建设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收集所有精品课程资源,并分类整理发布到资源平台服务广大师生。我园结合课题研究的篇章型结构化模式,开创了结构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其思路是围绕一个个的篇章开发课程资源,也就是从教师和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一个个篇章的形式在资源和学习环境之间建立意义关联。
结构化课程资源作为学习过程的环境支持,其基本要素与主题单元是环环相扣的,以下是我园一个典型的丝绸文化篇章资源库的建设。
1、主题名称。资源库建设中篇章的名称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资源检索的关键词。如:丝绸文化篇章。
2、目标。对应于篇章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一个篇章中可以对应若干个特定子目标,主题单元的组织,是通过这些目标实现与课程标准对接的。如:丝绸文化篇章中,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丝织品,知道丝绸是我们震泽的特产。知道蚕宝宝的外形特点,初步了解蚕的一生等等。
3、资源素材。围绕一个个的篇章,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各要素提供支持的相关资源素材,资源素材包括数字化资源和非数字化资源。其中数字化资源包括图、文、音、视频等媒体素材;非数字化课程资源包括文献资源,如报刊、书籍等,以及专家资源等。
4、教学活动。即作为资源素材的基本教学活动元素,这些基本教学活动元素的不同组织,构成了篇章中的各种学习活动,涵盖了语言、科学等五大领域的各个方面。
5、幼儿作品。篇章学习过程中的任务,有些必须通过案例的形式给学习者提供示范,需要以幼儿作品范例给他们的学习提供支架,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美工:丝织品的印染、茧子的变身、时装秀等。
6、相关文献或网站链接。为了给一个个篇章提供更丰富的资源,还需要提供更多的相关文献,或者相关网站资源,以让使用者对该主题有更丰富的资源可供选择。当然,这些相关文献和网站链接仍然需要做结构化的处理,这样才能让使用者方便寻找和使用。
7、教与学的评价。可以包括多样的评价方式,如一定程度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或者过程性的日志、笔记、讨论和学习作品的评价。
在这个意义上,课程资源库是培植和支持学习活动的工具和场所。其价值在于在学习过程中,信息资源和其他材料为学习者提供知识背景的支持,还起到为学习者提供情境支持的作用,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工具支持和学习的支架。